西部新闻网:前沿 真实 引领 公益 网站热线:13259888867 总编信箱:xibuxinwen@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西部资讯 > 西藏资讯 > 正文

克服自然条件劣势 围绕本地比较优势综合施策推进脱贫摘帽

www.xibuxinwen.com(2019-10-14)来源:西部新闻网
复制链接关键词:
克服自然条件劣势 围绕本地比较优势综合施策推进脱贫摘帽
  
——以阿里地区革吉县为例
  
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张树强
  
  一、革吉县情及脱贫攻坚基本情况
  
  革吉县境内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县城距拉萨1640公里,距阿里地区首府狮泉河镇117公里。全县属高原内陆亚寒带干旱季风气候区,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太阳辐射角度大,能接受较多的阳光照射,具有日照充足、无霜期短、风大风频、雨雪量小、昼夜温差大等特点,属典型的高原内陆亚寒带干旱季风气候区。是典型的纯牧业县之一。全县下辖四乡一镇1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2017年末,全县户籍人口达18170人,其中牧民群众16633人,城镇人口1537人。
  
  2002年被列为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7年被列为自治区级深度贫困县,19个村(居)全部为贫困村。全县共识别出贫困人口数为1902户602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18户4067人(社会兜底641户1688人),非建档立卡贫困户584户1955人。按照阿里地委、行署的统一部署和安排,全县计划2019年脱贫摘帽,2020年与全区一道全面实现小康社会。2016—2018年,全县实现了917户3256人脱贫,11个贫困村(居)退出的目标。
  
  二、脱贫攻坚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贫困人口多、分布分散、贫困程度深。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18户4067人,分别占全县总户数的32.57%、总人口的26%,散落在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4.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在5个乡镇20个行政村(居)的各个角落,贫困发生率达36.2%以上。
  
  (二)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受游牧文化、传统习惯、教育程度等因素影响,群众思想观念落后,劳动观念差、发展观念弱,不愿干、不会干,“等、靠、要”思想严重,财产积累观念不强,存在过度消费、提前消费、盲目消费、宗教消费等现象,加之是高原性疾病的高发区,受医疗条件限制,给群众就医买药带来了很大困难,小病拖成大病,或者到异地就医,导致医疗费用不断增加,甚至因病返贫。
  
  (三)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难度大,投资成本高,历史欠账多,仍有4个乡没有纳入电网,仅靠不稳定的光伏维持日常用电;除317国道沿线外的行政村仍未通硬化路;通讯信号网络未全覆盖,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相对不足,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
  
  (四)产业支撑能力较弱。产业发展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的优势不足、结构单一,仅能依靠传统的农牧业生产,加之生产方式相对落后,产业链条短,辐射带动能力弱,脱贫攻坚任重道远。
  
  三、解决脱贫的对策和建议
  
  (一)以培育优势产业为核心,提升脱贫能力。努力克服区位条件不优、资源禀赋不足等客观条件,从具有地方比较优势、发展基础和潜力的领域入手,坚持群众熟悉、就近就便、能干会干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符合昂仁实际的人工种草、桑桑牦牛和霍尔巴羊养殖产业,并依托桑桑牦牛基地、秋窝乡和多白乡霍尔巴羊基地,以行政村为单位,积极培育家庭牧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组织引导农牧户以草场、牲畜等生产要素入股,逐步形成“公司+基地+合作社+农牧户”的产销对接模式和到户到人的利益联结机制,真正使产业效益直接覆盖到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人口,切实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二)以实施易地搬迁为主线,创造脱贫条件。着眼从根本上改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的原则,把自然灾害频发、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以及通水、通电、通路成本很高地区的农牧民群众向G317、乡镇驻地等生产资料富裕、基本公共服务相对完善地区搬迁安置。一方面,积极统筹生态补偿岗位安置、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确保搬迁户至少实现一人稳定就业。另一方面,在每个集中安置点规划建设桑桑牦牛和霍尔巴羊育肥产业基地,发动搬迁户以土地草场流转、牲畜入股等方式就地融入产业发展,让土地草场、牲畜成为搬迁户的稳定收入来源,解决好搬迁群众可持续发展问题。
  
  (三)以完善基础设施为基石,优化脱贫环境。加大统筹协调,全面组织实施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水电路讯网、教科文卫保”十项提升工程,加快补齐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短板,破解制约革吉发展的瓶颈问题,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全面优化农牧区发展环境,着力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后劲,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成效。
  
  (四)突出产业发展,增强内生造血功能。立足区位条件、地方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带动性的人工种草、牦牛养殖和绵羊短期育肥出栏等“短平快”项目,确保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大力推进人工种草。合理开发海拔4500米以下荒地建设集中成片人工饲草料基地,同步推进土地平整、客土改良、渠系配套建设、优质高产牧草品种推广,建成3万亩以上人工饲草基地,年产干草5000吨左右,在保障饲草自给的同时使建档立卡贫困户投工投劳参与人工种草的年均收入达2000元以上。大力推进牧区改革。大力支持引导养畜大户、致富能手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家庭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组织引导贫困户以土地、草场、牲畜等生产要素入股,与其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按股分红、合作共赢。大力实施“短平快”项目。用好驻村工作为民办实事经费和整合使用各类涉农资金,充分挖掘小手艺、小技术等地方优势资源,积极实施畜产品统购统销、农机维修点、民族手工业、G317沿线旅游服务接待等投资小、易实施、见效快、增收强的“短平快”项目,让贫困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五)突出就业扶贫,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以实现贫困群众“劳动有技能、就业有门路、收入有保障”为目标,以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为导向,以提高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为保障,统筹使用各类培训资源,组建劳务输出服务公司,强化组织培训管理,切实提高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实效,努力做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一方面,充分利用灾后重建、易地扶贫搬迁、“十项提升”工程项目建设契机,由劳务输出服务公司协调对接施工单位优先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并针对项目用工需求同步搞好定单定向劳动力培训,实现了当地有务工意愿的劳动力精准输出、有效接收、稳定就业。另一方面,注重培育扶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家庭牧场、养殖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促进畜牧业专业化分工,提升生产组织化程度,减少畜牧业生产重复投工投劳,腾出更多的劳动力转移就业创收。
  
  (六)突出惠及民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教育扶贫上学无忧。通过政府预算、援藏支持和社会各界捐助等形式募集贫困学生资助资金,解除了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担心上不起学的后顾之忧。医疗救助看病不愁。加强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有效衔接,出台《革吉县健康扶贫医疗救助实施方案》,使建档立卡贫困户医疗报销比例达100%,有效减轻贫困群众医疗费用负担,有效遏制和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政策兜底保障生活。按照精准认定社会保障兜底脱贫对象的要求,认真开展社会兜底对象复核工作,将年老体弱、残疾人、孤寡老人、孤儿等失去劳动能力、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的弱势群体和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全部纳入社会保障社会救助范围,切实保障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生态补偿增加收入。落实好5314个生态补偿岗位,将有劳动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边缘贫困人员吸纳到天然林保护、造林绿化、湿地保护与恢复等生态建设中去,就地转成护林员、管护员、监督员等生态保护人员,每人每年直接增加现金收入3500元,使贫困群众吃上生态饭、走上致富路。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凝聚脱贫攻坚引力。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和县长任总指挥长的脱贫攻坚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12个专项小组,抽调32名精干人员充实到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安排正县级领导挂包1个贫困乡镇、1名副县级领导挂包1个贫困村的日常业务、督导检查、考核验收等工作,确保脱贫攻坚一张蓝图干到底。聚焦党委主责、政府主抓、基层主推、干部主帮、社会主扶,层层签订责任书,压紧压实责任,形成了上下贯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构建既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又共同发力、协同推进的扶贫工作格局。县委常委会议、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县政府常务会议、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定期研究解决脱贫攻坚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县人大、县政协围绕脱贫攻坚组织开展考察调研、出谋划策并力促成果转化助力了脱贫攻坚。
  
  (二)强化精准施策,激发脱贫攻坚活力。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全面统筹配置资源,对照“五个一批”,实行分类指导。紧密结合贫困户的致贫原因、生产、就业、就学、就医等实际情况和发展意愿、帮扶需求,逐户逐人制定帮扶措施、落实帮扶项目和帮扶资金,努力确保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大力发展“种草养畜”和推动青稞增产,促进了农牧业提质增效和农牧民持续增收。聚焦后续发展抓好易地扶贫搬迁,紧扣选址规划、房屋设计、质量安全、资金管理等关键环节,坚持统一规划、集中安置,让安置点靠近G317、乡镇驻地,并同步统筹实施产业发展、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生态补偿安置等帮扶措施,实现了搬迁群众可持续发展。加大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组建劳务输出服务公司,围绕本地重点项目建设用工需求,加强劳务输出精准对接,促进当地有务工意愿的劳动力精准输出、有效接收、稳定就业。强化教育扶贫、医疗救助、政策兜底、生态补偿、金融扶持、灾后重建精准脱贫措施,实现了贫困学子上学无忧,确保贫困群众看病不愁,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增加低收入家庭现金收入,解决贫困户生产资金短缺难题,增强持续发展的后劲,努力做到政策落实到户、资金扶持到人。
  
  (三)强化资金保障,注入脱贫攻坚动力。坚持财力支出使用到脱贫攻坚上,建立本级财政配套扶贫资金持续增长机制,从2016年起本级财政预算每年安排脱贫攻坚资金投入占本级财政收入比例不低于10%并随财力的增长逐年增加。
  
  (四)强化各方参与,形成脱贫攻坚合力。坚持群众主体地位,改进帮扶方法,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实用技能培训等方式,动员贫困群众参与产业项目建设,培育发展生产、务工经商的能力,加大对勤劳致富型贫困群众的扶持,让贫困群众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注重改变贫困户的不良生活方式,制定贫困户家庭收支管理办法并将其纳入村规民约,对肆意挥霍扶贫资金的停发补助、批评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合理消费并将家庭结余资金更多用于发展生产上,逐步建立长期稳定收入来源。构建社会大扶贫格局,健全完善“54321”干部结对帮扶机制,深入开展“十企帮十村”活动,畅通社会各界参与扶贫渠道,形成了全社会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编辑:西部新闻中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西部新闻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