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新闻网:前沿 真实 引领 公益 网站热线:13259888867 总编信箱:xibuxinwen@qq.com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资讯中心 > 本网聚焦 > 正文

历史为什么选择了“儒家 ”?- 夏骏访谈肖云儒(之二)

www.xibuxinwen.com.cn(2020-07-13)来源:西部新闻网
复制链接关键词:
  导语:本文是纪录片《读书的力量》摄制现场,夏骏总编导采访肖云儒教授的一个内容片段,根据采访录音整理。后面还会陆续选择一些片段发出。
  
  夏骏:后人感慨轴心时代,像中国的一些杰出思想家,先秦诸子那种原创性,那种自由激荡,在此后两千多年间再也没有出现过,怎样理解这样一种重大的历史文化现象?
  
  肖云儒:原因当然很复杂。东西方不一样,包括每个朝代也不一样,但是宏观看我有这么一个想法,就是“人类精神的空白时代”已经不再会出现了。以前可能是记录的原因,许多思想成果没有被记录下来,他们是在一张白纸上原创自己的思想,所以非常有幸地被记录下来。后面这张白纸上就画了很多图画,有很多思想家在探索,那么要变成一个伟大的原创者就比较困难了,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使得分工越来越细腻。因此,西方也是这样,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越来越少了。你像达芬奇那些人就是百科全书,他又懂物理学,又会画画,又写东西。那样一个时代,因为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人类发展越来越细腻,社会的各种见解也越来越多,百家争鸣,流派纷呈。
  
  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一种涵盖所有的,叫所有人认同折服并且流传下来的观念是比较难的。而西方很快地走入实证主义的哲学,东方老子跟孔子那种涵盖性,我觉得真是已经穷尽了天地了,他是打开了人的人文意识宇宙和生命意识宇宙,就是从最高顶层来打开。随着分工的细腻,社会生活的具体化,就很难产生这样的人物了。
  “人类精神的空白时代”已经不再会出现了...
  
  夏骏:就是说,那个时期是思想家们非常幸运的一个历史阶段,在春秋时代统治权力还没有一统化,处于权力多元化分散状态,权力的主体还处于相对竞争的局面中,这就提供了一个开展思想竞争的政治基础。事实上,从历史长河的大脉络看来,中国最伟大思想诞生的时代,都是在思想多元的阶段,恰好是权力还没有来得及一统的时代。从这点来讲,相对自由的社会也是伟大思想的土壤,您的看法呢?
  中国最伟大思想诞生的时代,
  
  恰好是思想多元的时代,
  
  恰好是一个权力没有来得及一统的时代...
  
  肖云儒:这个观点很重要,你都说了。拿西方来说,在罗马帝国之前,希腊文明实际上是执政官文明,他有相当的民主色彩。你像苏格拉底,是执政会投票判他死刑的,不是哪个皇帝签发一道圣旨赐死的,相当有民主色彩,就是那样一种氛围。而之所以有这种氛围,跟当时的贸易和航海有关,因为贸易和航海产生了一批有钱人,这些有钱人就有政治诉求,他就慢慢地进入到决策层,或者参与到了执政会议中起作用。
  苏格拉底,是执政会投票判他死刑的,不是哪个皇帝签发一道圣旨赐死的,相当有民主色彩,就是那样一种氛围。大思想诞生的时代,
  
  那么中国在东周以后的衰落,产生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样一个时代。但是历史很残酷,也很调侃,恰好是先秦思想家其中之一的法家,也包括孔子的儒家,却埋下了以后独裁的皇权主义的精神种子。就是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样一种莺飞草长的精神状态中间,我们国家慢慢地认同了儒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克己复礼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支柱,其中一个重要人物是汉武帝。
  
  事实上,汉代以后独尊的儒术,内里还有法家的思想。汉武帝、董仲舒的儒家排斥百家,而儒家的强盛和壮大,最终走向了自身的反面,使得百家噤声,这也是历史辩证法的一个表现,应该说也是合理的事情,因为一个国家的统一总是要付出代价,这些代价最后又推动了历史的进程,历史总是在各种悖论中艰难而执着地前行。
  
  夏骏:怎么认识“儒术”的被选择和应用?作为一个内部大陆的多民族国家或者说一个大河文明国家,在农业文明的初级阶段,管理国家的力量和思想多元化所需要的自由之间,冥冥之中有着内在的矛盾,这也许就是人们所说的“命运”。“命运”的概念本身并没有简单好坏之分,历史就是这样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地被塑造出来了。
  我们在评价一个事实时一般有两个坐标:
  
  一个是道德坐标,一个是历史坐标。
  
  肖云儒:命定的,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在评价一个事实时一般有两个坐标:一个是道德坐标,一个是历史坐标。从道德坐标来说,秦始皇的法家是不好的,独尊儒术对于思想的百家争鸣也是不好的,但从历史进步的观点来说,这又是必然的,因为民族和国家需要统一。如果不统一,我们的文明就会像埃及和巴比伦一样衰落。而那个时候统一最根本的原因,不是说有一种民族意识,或是有一种形而上的思考,而是生产力的要求。
  
  黄仁宇先生在他的著作里谈到,秦国从道德上说是应该被否定的,他用那么大的成本,70万人,80万人的生命成本来统一了中国。但是从生产力发展角度,他是应该肯定的,是符合历史进步要求的,那最根本的要求就是黄河流域水的分配权。因为东边的韩赵魏,西边的秦,南边的楚,都在争夺黄河用水,发展自己的生产,所以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在无序的水资源使用权的争夺,要求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出来,比较合理地统一分配水资源,这是进步的。秦始皇顺应了这个要求,秦始皇搞了民族统一的硬标准线,就是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他当然也焚书坑儒,他也尝试着要搞软标准线,但是他太短暂,一切都来不及了,就进入了汉代。
  
  经过文景之治的复苏,汉武帝就要重新为这个国家建立软标准线,他开始独尊儒术,就是这个社会除了版图的统一,郡县制,行政体制的统一之外,必须要有精神的凝聚和统一。这个时候,选择了更加讲究秩序的孔子,而没有选择更讲究自由的老子,因为孔子的学说有利于国家统一,我觉得这种选择在当时是对的,当然在这个中间就扼杀了一些别的流派,但是这种代价是为历史的进步付出的,尽管无奈,却很必然。
  
  对话嘉宾:
肖云儒
  
  著名文化学者,文艺评论家,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陕西省文联副主席,中国西部文艺研究会会长,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陕西省评论家协会主席。
夏骏
  
  《长江》《汉江》《读书的力量》、《秦淮河》《张謇》《颜子》等多部大型纪录片总编导。中华遗产杂志社原主编,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原制片人。
编辑:西部新闻中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西部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西部新闻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
推荐热点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