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张娜
陕北地理环境得天独厚,矿产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如今陕北已然成为外地游客的游旅目的地,去领略黄土高原的雄厚与宽广。此次我们去的是一个坐落在黄河岸边的小县城,《东方红》的故乡——佳县。
佳县古称葭州,这座耸立在黄河西岸山巅上的古城始于宋代,这里易守难攻,扼据晋陕水路通道,自古以来就是晋陕大峽谷的军事要塞,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是陕北榆林地区有名的古城之一。
特色美食璀璨之地
这片看似贫瘠荒凉的土地,却孕育了美食文化、黄河文化、民俗文化等诸多地域特色,是一座让后人探索挖掘的天然宝库。位于黄河边上的佳县小会坪村,是一方传奇而神秘的净土,这里曾是一个古寨子,至今保存完好,可供游客参观。寨子下方,生长着一大片树龄上千年的酸枣树,树木生长的形状,跟枣树差不多。据朋友讲,这片酸枣园在他太爷爷手上就开始种植了,可能还会更早,由于时间久远,也无法具体考证,只是默默无闻的滋养着一代代后人,并被有关部门冠名为千年酸枣园。我们去时,刚好遇上朋友他们家在打酸枣,地上铺了一层红红的酸枣,连忙捡起地上的酸枣品尝,酸酸甜甜,回味无穷。这让我不禁想起,有首陕北民歌《打酸枣》的歌词:“酸枣枣圆来,酸枣枣就甜,啊么得伊儿呦呦呦呦,哥哥我就打来得儿打来,妹妹你快点捡,啊么得伊儿呦。妹妹你快点捡哎,啊么得伊儿呦。”真是应了那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人民。
舌尖上的味道,也让我想起小时候上学的时候,路过的那两棵老酸枣树,同学们时常经不住诱惑,在没人的情况下,会情不自禁的摘人家些树上的酸枣,装在裤兜里,尽情的吃一番。在这里也是吃一番,走时兜里还装一番。不仅如此,热情好客的朋友,还给我们带了这里盛产的大枣,那可是黄河滩枣,一日三枣,红颜不老。
黄河边上有成片的枣树林,红枣在黄河水的滋润下又大又甜,让人满口生津。这时也能看见枣农们忙碌的身影,主要是男的拿着打枣棍,爬上枣树,找到合适的位置站稳,挥动手臂一棍子下去,伴随着唰啦啦的响声,火红的枣子落了一地,妇女们则蹲在地上捡枣。这样的场景在著名作家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中就有描写。令我惊讶的是,一位大概有七八十岁的大爷,还能爬到六七米高的枣树上打枣,丝毫不影响干活。真是看的人心惊胆颤,不得不说,他们的身体素质,要比一般人结实的多。
黄河岸边朋友家的小院里,栽满了核桃树、苹果树、枣树等;种有柿子、辣子、茄子等应有尽有,正是成熟的季节,收获的季节,满院一片丰收的景象。站在田间小陌,有种躬耕陇亩的感觉,有种远离城市的喧嚣,享受这份安逸宁静的田园生活,未尝不是在享受人生,令人向往,意犹未尽,有种来了不想走的冲动。
黄河母亲河
佳县风光旖旎、地貌独特、视野开阔,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从这里缓缓流过,滋润着一方百姓。看上去温馨和谐,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典雅,而不失庄严。
陕北民歌《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黄河船夫曲》《东方红》等脍炙人口的歌曲,都跟这片土地息息相关。车子随着延黄公路飞驰,我们来到一个渡口,从这里坐船可以抵达黄河对岸的山西临县。去山西也可以从佳县黄河大桥通过,在没有桥的时候,当地居民是靠船只运输过河的。由于两省之间就隔着一条黄河,可以看见对岸的村庄人家,人们往来也密切,据说这里适龄的男女青年,对象也是在对岸找,结婚的比比皆是,真正体现了秦晋之好这个词的含义。
人生有太多第一次,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黄河,当指尖触碰到水面时,内心汹涌澎湃,无尽的感慨油然而生。何其有幸与你亲昵,何其有幸与你缠绵,何其有幸与你对话畅谈。平缓处,它淡定从容、不急不躁、静静流淌,像岁月的齿轮,无形的碾压前行,一去不复返。低洼处,滚滚流淌的黄河水,像一条巨龙,奔腾而来。也让人想起李白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感概。黄河,从来没有像人类索取什么,只是默默的润泽大地,造福一方百姓。
不远处能听到柴油机突突的响声,像拖拉机的声音一样,我问朋友是什么声音,朋友说,那是采沙船发出的响声,黄河的沙不是谁想采就能采的,都是经过相关部门批准的。我还想着黄河水那么宽,沙子那么多,就是无本取利,为何不让多采些。朋友说,那不就乱套了,破坏水域、破坏生态环境。我这才恍然大悟,凡事都得有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
在沿黄公路上欣赏黄河的雄浑大气,目之所及,宽窄不一的河面波光粼粼,河道曲折蜿蜒。不管是什么地形,总抵挡不住黄河前行的勇气,到达终点得恒心,就像一头不知疲惫的老黄牛。泰山不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这正是黄河的精神。我们何尝不能用这种精神,笃定前行,把每一件事情做好,面对逆境、苦难、坎坷永不言弃,开辟新赛道,坚持不懈,相信最终会抵达彼岸,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
赤牛坬民俗文化村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佳县坑镇的赤牛坬民俗文化村就是陕北地区民俗文化典型代表。赤牛坬民俗文化村,位于佳县城南40公里的黄河近岸,是一个集休闲度假、游览观光、体验互动为一体的民俗文化村。通过传统的节日、习俗和仪式,人们可以感受到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据当地村民讲,赤牛坬村距今有八百年的历史,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我们在参观的时候,碰见一个看起来有六十多岁的叔叔,正在自家路畔上挖水渠,给我们描述了这个地方的风水走势,是个风水宝地。仔细打量,这里四面龟山怀抱,枣林层叠,明清老村,错落有致,古朴厚重;新村逶迤延展,绿树掩映,步步入景,身临其境仿佛踏入世外桃源。尤其是这里的一景一物,充分体现出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
据说,这里每年正月会举办一次赤牛坬“过大年”活动,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次年正月二十三结束,来自四邻八乡的上万人参与。美食有“打平伙羊肉饸饹”,有“千人枣糕宴”,游客们大快朵颐,口齿留香,品味地道的民俗大餐。表演有抬花轿、搬水船、货郎等传统秧歌剧,及祈雨、打夯、打梿枷等几近失传的原生态节目,每天都在上演,深受游客们喜爱。
除了正月有大型活动外,平时每天也有两场演出,由于我们去的比较晚,没有赶上前半场,后半场是《走西口》情景剧演出,由村民们经过组织排练,演绎当时的生活场景,从舞台布置到背景设计,每一处都非常逼真,实物装扮,真实还原,代入感极强。每场演出都有几十上百人,强大的演出阵容,动情朴实的演绎,再加上浑厚的解说词,顿时把游客的思绪拉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走路走那大路口,万不要走小路……”凄凉高亢悠扬的歌声传遍山谷。当时的人们为了生计,不得抛下刚结婚的新娘,和年迈的父母,远赴他乡的被迫无奈。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凄美故事,令人久久不得释怀。
我们不仅观看了由村民自编自演的原生态节目,还参观了赤牛坬民俗博物馆,陕北窑洞群落高岵庄园。这里的一景一物都呈现了陕北农村生产生活的场景,也承载了一代代黄土地儿女的记忆。
人们常说到西安不去回民街等于没去西安,那么我想说,来佳县不来白云山,等于没来佳县。
道教圣地白云山
白云山位于榆林市佳县城南5公里处的黄河之滨,因终年白云缭绕,而称白云山。站在白云上俯瞰佳县县城,可以看见县城全貌、黄河大桥、黄河,尽收眼底,视野开阔,绵延不绝。白云山上的庙也因“山门无锁白云封”而叫白云观。白云观钟楼悬一巨钟,每日凌晨,大地苍茫,残星明灭,钟声噌咳,风光独特,白云晨钟也是佳县八景之一。而白云山景区则是全国著名风景名胜区和道教圣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香火旺盛,几百年来长盛不衰,全国各地的香客都会慕名而来。尤其是每年四月初一至初八庙会时,更是人声鼎沸,十分热闹。我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朝白云山走去,便有一种朝圣的感觉,不自觉地让人肃穆,在这个清净之地,连说话声都是细声细语。只见三三两两的香客络绎不绝,香客们一边烧着香,一边祈求心中所愿,或是家人平安、或是财运亨通,抑或是孩子金榜题名。
白云观还是整个西北地区最大的明清古建筑群,建筑精巧,别具一格,古朴典雅,大小庙宇殿堂鳞次栉比,远看雄伟壮观,近看精美绝伦。站在白云观上可以看见对面的黄河大峡谷和陕北的黄土地貌。
白云山属典型的庙观文化,它把祖国的传统文化、宗教文化、黄河文化、黄土文化、民族文化等有机地熔于一炉,其内涵深刻,形式多样,内容广泛,不失为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
在这里可以放下疲惫的心,静静享受这份宁静,驱除杂念,洗涤心灵,回归自然的心态看待每一件事情,想开看淡放下,轻装上阵,继续前行。
这片土地承载着无数游子的心,他们的根在这里,魂在这里,心永远留在陕北。行走在这片热土上,不仅熟悉,又令人向往。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不愿走出大山,生于斯,长于斯,倔强顽强的固守这片土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文化,铸就不同的民俗民风。佳县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自然风光独特,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领略黄土高原上的这颗璀璨明珠。